歆医荟 - 欢迎加入,医药专家分享交流社区客服
首页关注
发布发布文章
搜索
[Perspective] 当ITP遇上干燥综合征:出血风险不升反降,背后隐藏何种保护效应?
歆语健康发布于 3天前
添加收藏专家
作者导语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干燥综合征(SjD)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双向关联”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当患者同时面临口干眼燥与出血风险,诊疗变得尤为复杂。传统观点认为,ITP是SjD的并发症之一,但最新研究表明,这两种疾病的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它们可相互触发,形成“双向关联”。

2025年10月,发表于《Clinical Rheumatology》的研究,通过对110例ITP/SjD重叠患者的深入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这一特殊人群的临床特征与转化风险因素。研究结果不仅填补了领域空白,更为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制定监测策略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究竟哪些指标能预警这种重叠综合征的发生?不同发病顺序的患者又有何临床特征差异?本文将详细解读。
ITP/SjD 重叠综合征患者:
女性占比超 95%,发病年龄因顺序而异

研究显示,110例ITP/SjD患者中,95.45%为女性,与SjD、ITP均好发于女性的流行病学特征一致。从发病年龄来看,不同发病顺序患者的平均年龄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发病组年龄最大(57.73±13.80岁),SjD先于ITP组最年轻(44.78±18.50岁),ITP先于SjD组居中(53.37±12.38岁),整体平均发病年龄为50.34±16.46岁。

在临床症状方面,25.45%患者有口干、26.36%有眼干,39.09%存在关节受累,而治疗上77.27%使用糖皮质激素,28.18%应用促血小板生成药,27.27%使用免疫抑制剂,提示重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需兼顾免疫调节与血小板水平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同时发病组的口干、眼干发生率高达100%,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这一特征可作为临床识别同时性重叠综合征的重要线索。

图1.候选临床和生物参数,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干燥综合征之间的双向关联。AITP/SjD患者和对照组之间临床参数的比较。BITP/SjD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生物参数的比较。缩写: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jD,干燥症;PPC,瘀斑、紫癜和淤血;GB,牙龈出血;ANA,抗核抗体;Anti-Ro52,抗Ro52抗体;Anti-Ro60,抗Ro60抗体;Anti-La/SSB,抗La/SSB抗体;Anti-ENA,可提取核抗原抗体。

双向进展危险因素明确:

SjD靠“腺+抗体”预警,ITP看血小板计数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首次锁定了ITP与SjD双向关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SjD患者,若出现口干(OR=4.828,p=0.002)、眼干(OR=5.204,p=0.001)或抗ENA阳性(OR=4.621,p=0.003),进展为ITP/SjD的风险显著升高。这三个因素中,眼干的风险关联最强,意味着SjD患者若外分泌腺症状明显且伴随抗ENA抗体阳性,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警惕ITP发生。

而对于ITP患者,血小板计数(OR=0.983,p=0.041)是进展为SjD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即血小板计数越低,后续出现SjD的风险越高。这一发现提示临床医生,对于血小板水平持续偏低的ITP患者,除了关注出血风险,还需主动询问是否出现口干、眼干等症状,必要时完善抗ENA等自身抗体检测,实现重叠综合征的早期发现。

表1患有干燥综合征(SjD)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患者进展为ITP/SjD的风险因素
对比单纯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
出血更少、激素使用比例更低

将ITP/SjD患者与单纯ITP、单纯SjD患者对比,可发现显著的临床差异。与单纯SjD患者相比,重叠综合征患者口干发生率更低(25.45%vs51.8%,p<0.001),鼻出血发生率更高(27.27%vs13.64%,p=0.012),同时血小板计数、IgA、IgG水平及ANA、抗Ro52等抗体阳性率均显著更低,提示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免疫紊乱特征与单纯SjD存在差异。

与单纯ITP患者相比,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出血症状更轻:瘀点瘀斑(13.64%vs52.7%)、牙龈出血(20.91%vs77%)、鼻出血(27.27%vs50.9%)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01),且糖皮质激素(77.27%vs90.0%,p=0.010)、免疫抑制剂(27.27%vs47.3%,p=0.002)使用比例更低。这种差异可能与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免疫病理机制特殊性有关,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调整提供了参考——无需过度依赖强效免疫抑制剂,可优先选择温和的免疫调节联合促血小板生成治疗。

拓展阅读

ITP/SjD重叠患者的出血悖论:血小板功能代偿机制探秘

与单纯ITP患者相比,ITP/SjD重叠患者尽管血小板计数相似,但出血症状(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显著减少。这一“出血悖论”的背后机制值得深入探讨。既往研究显示,血小板计数与出血风险并非简单线性关系。

国内团队曾报道,在原发性SjD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抗P-选择素自身抗体升高,这可能影响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理解这一保护性机制,不仅有助于识别低出血风险的ITP/SjD患者,避免过度治疗,也为开发针对血小板功能调节的新型疗法提供了思路。
观点评述

本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ITP与SjD双向关联的临床特征与风险因素,为这一特殊患者群体的管理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研究发现的血小板计数、干燥症状和抗ENA抗体等预测因子,具有明确的临床实用价值,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实施个体化监测。然而,本研究作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且缺乏长期随访数据,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未来可能需要基于基因型、抗体谱和细胞因子特征,对ITP/SjD重叠患者进行更精细的分型,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同时,探索血小板功能在自身免疫环境中的调节机制,可能为开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策略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Liang H, et al. Clin Rheumat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2, 2025.

2.Zhang L, et al. J Cell Biochem 120(10):17368–17377

3.Ramos-Casals M, et al. s. Ann Rheum Dis 79(1):3–18

4.Seror R, et al. Ann Rheum Dis 70(6):968–972

作者:歆语健康
Copyright © 2017 上海歆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7024312号-1|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歆语健康—上海歆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2-0087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我的关注我的收藏我的动态常见问题反馈建议我的客服分享推广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