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医荟 - 欢迎加入,医药专家分享交流社区客服
首页关注
发布发布文章
搜索
罗普司亭在抗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治疗模式探索:每周给药or周期内给药
歆语健康发布于 3天前
添加收藏专家
作者导语

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是恶性肿瘤抗肿瘤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不仅会因血小板生成不足升高患者出血风险,还易引发化疗延迟、剂量降低,进而中断抗肿瘤治疗进程。罗普司亭作为长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可通过激活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通路提升血小板计数,其在CTIT中的疗效已获循证医学证实,且得到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然而,罗普司亭在CTIT患者中的应用模式,是参考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每周一次给药方案,还是结合化疗周期特点调整给药频率?本文将围绕罗普司亭在CTI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地位展开分析,并着重探索两种核心给药模式的差异,为临床规范用药提供参考。

01

长效TPO-RA药物在CTIT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价值是什么?


CTIT的发生机制主要源于抗肿瘤药物对骨髓造血系统的双重打击:一方面直接抑制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损伤骨髓微环境,抑制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释放,最终造成血小板生成不足1。长效TPO-RA通过与巨核细胞表面的c-Mpl受体结合,激活JAK2/STAT5、PI3K/AKT和MAPK/ERK等信号通路,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分化,增强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释放2。

作为全球首个长效TPO-RA,罗普司亭在药代动力学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实现更持久的受体激活效应,稳定维持血小板水平在安全范围,减少因血小板计数波动引发的出血风险与化疗中断情况。基于上述作用机制与药代特点,罗普司亭在CTIT患者中不仅可有效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还能降低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化疗延迟或剂量降低风险,从而助力足剂量足疗程抗肿瘤治疗,为实现更优的疾病控制效果奠定基础。

02

罗普司亭用于CTIT治疗的疗效表现如何?


罗普司亭作为长效TPO-RA,是需皮下注射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Fc-肽融合蛋白,常规给药频率为每周1次。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抗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管理中疗效确切,不仅能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还可降低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化疗强度降低或治疗延误的患者占比。

一项回顾性研究3显示,以3μg/kg为中位起始剂量的罗普司亭治疗CTIT患者时,94%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可升至>100×109/L,且所有患者均成功恢复细胞毒性化疗,共完成2-18个周期治疗(均≥2个周期)。值得关注的是,治疗前94%的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存在化疗延迟,接受罗普司亭治疗后,仅36%的患者仍出现延迟(P=0.0002),且中位累计延迟时间从4周缩短至1周;化疗剂量调整方面,治疗前78%的患者需降低化疗剂量,治疗后仅18%的患者需调整剂量(P=0.0002),部分患者甚至可耐受化疗剂量增加。安全性方面,罗普司亭给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无患者发生血栓事件,仅3例患者出现轻度出血,这表明罗普司亭既能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化疗延迟与剂量调整以保障化疗的剂量与周期,且耐受性良好,安全性总体可控。

基于一系列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最新版CSCO CTIT诊疗指南4将罗普司亭在CTIT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推荐等级提升至II级。同时,罗普司亭也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5对于管理肿瘤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IT)的TPO-RA类唯一具名推荐药物。
03

罗普司亭的每周给药与周期内给药两种模式,在疗效上存在哪些差异?


现有研究已充分证实罗普司亭可有效改善CTIT患者血小板水平并保障化疗连续性,其临床应用地位已得到多项研究支持,但其具体应用模式(每周一次给药or周期内给药)的疗效差异仍需深入探讨。

一项多中心研究6针对这两种给药模式的核心疗效指标展开直接对比,在实体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控制上,每周给药组治疗期间的中位血小板计数(143×109/L)显著高于周期内给药组(106×109/L,P<0.001),且周期内给药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关键阈值的发生率显著更高,其中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发生率风险比(IRR)为1.72(95% CI:1.01-2.90,P=0.043),<75×109/L的IRR为1.72(95% CI:1.26-2.35,P=0.001),<100×109/L的IRR为1.74(95% CI:1.38-2.20,P<0.001),表明每周给药能更有效避免患者血小板计数回落至危险范围。

在治疗应答率(定义为“治疗期间中位血小板计数≥75×109/L且较基线升高≥30×109/L”)上,每周给药组应答率为81%,显著高于周期内给药组的63%(P=0.006);若排除实体瘤患者中“骨髓侵犯、既往盆腔放疗、既往替莫唑胺暴露”等无应答预测因素,每周给药组应答率进一步升至95%,周期内给药组仍仅为68%,差异更为突出。

在化疗保障方面,周期内给药组实体瘤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化疗剂量降低/治疗延迟的发生率IRR为3.00(95% CI:1.30-6.91,P=0.010),即该组患者化疗调整风险是每周给药组的3倍;且每周给药组中79%的实体瘤患者可完全避免化疗减量或延迟,周期内给药组该比例显著更低。

在出血风险方面,周期内给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IRR为4.84(95% CI:1.18-19.89,P=0.029),出血事件率(34例/100患者年)显著高于每周给药组(11例/100患者年),每周给药通过更稳定的血小板计数控制,可有效降低实体瘤患者出血风险。

综合来看,罗普司亭每周给药模式在血小板计数稳定控制、治疗应答率提升、化疗连续性保障及出血风险降低方面,均显著优于周期内给药模式。

04

罗普司亭每周给药模式的疗效被证明优于周期内给药,其用药剂量该如何调整?


依据中外权威指南推荐,罗普司亭可用于治疗抗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患者,该类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存在出血风险,不符合血小板输注指征,且血小板计数<100×109/L。

其用药剂量调整方法为:起始剂量设定为3μg/kg,此后需至少每周评估一次患者血小板计数,并结合血小板计数变化及临床症状适当调整剂量,若血小板计数<50×109/L,每周增加1-2μg/kg;若血小板计数处于50-99×109/L范围,每周增加1μg/kg;药物最大给药量为每周一次10μg/kg;若按照10μg/kg的剂量给药4周后,患者仍未达到应答标准(即血小板计数未≥100×109/L),应停止用药4。

此外,在罗普司亭临床应用中,需重点关注两类特殊场景,避免因机械套用常规用药规则引发风险:一是血小板计数“快速波动”场景,若给药期间血小板计数升至200-400×109/L,需每周递减1μg/kg;若血小板计数突破400×109/L,需进一步递减1-2μg/kg,或结合患者整体情况评估后暂停用药;若暂停用药后血小板计数回落至200-300×109/L以下,需以低于停药前1-2μg/kg的剂量重启给药,避免血小板水平再次剧烈波动;二是“合并用药”场景,若患者同时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此时停用罗普司亭可能因血小板水平下降叠加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作用,升高出血风险;停药后需持续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一旦出现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过低,需及时采取对症干预措施,包括暂停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中和抗凝或血小板支持7。

临床中对罗普司亭的剂量调整与用药管理,需始终以患者个体血小板动态变化为核心,结合合并用药情况开展精细化评估,通过动态监测、及时干预实现剂量与病情的精准匹配,在保障治疗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用药相关风险,切实平衡罗普司亭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05

长效TPO-RA罗普司亭在CTIT治疗中的应用展望及相关研究进展如何?


尽管罗普司亭目前尚未正式获批用于CTIT的治疗,但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在提升CTIT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保障抗肿瘤治疗连续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当前,针对罗普司亭在CTIT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两项国际III期临床研究正持续推进。其中,RECITE研究(NCT03362177)聚焦胃肠道、胰腺或结直肠癌患者,主要评估罗普司亭对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化疗患者的治疗效果。2025ASCO年会公布其疗效数据,罗普司亭组主要终点(第二或第三化疗周期中,无任何骨髓抑制药物因CIT导致的剂量调整)达标率为84%,显著高于安慰剂组(36%,P<0.001)。同时,罗普司亭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中位数显著高于安慰剂组(87×109/L vs.58×109/L,P=0.005),血小板应答中位时间显著短于安慰剂组(1.1周 vs.2.1周,P<0.001)8。另一项PROCLAIM研究(NCT03937154)则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或乳腺癌患者,重点观察计划化疗方案第二、三周期中,化疗延迟或剂量降低的发生率,以验证罗普司亭在高发实体瘤CTIT治疗中的价值,目前尚未公布临床结果9。

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结果的发布,有望为罗普司亭在CTIT治疗领域的应用夯实循证医学根基,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明确的治疗选择;同时推动相关指南更新与临床实践变革,进一步规范CTIT诊疗流程,对保障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的连续性、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总 结

罗普司亭作为长效TPO-RA,在CTIT治疗中已形成清晰的临床价值与应用框架,其通过激活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通路提升血小板计数,获2025 CSCO CTIT诊疗指南II级推荐及NCCN指南唯一具名推荐,是CTIT治疗的重要药物。在给药模式对比上,针对实体瘤CTIT患者,每周给药模式在血小板计数控制、治疗应答率、化疗保障能力及出血风险防控层面,均显著优于周期内给药模式。虽罗普司亭尚未获批CTIT适应证,但一项国际III期研究RECITE已公布初步结果,充分验证了其疗效与安全性,未来更多研究结果将进一步夯实其循证基础,推动CTIT诊疗规范化进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用药指导,助力保障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的连续性与预后。





参考文献

1.Gurumurthy G, et al.J Oncol Pharm Pract. 2025;31(1):4-11.

2.Gilbert MM, et al.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20;14:1237-1250. Published 2020 Jul 22.

3.Al-Samkari H, et al. Haematologica. 2018;103(4):e169-e172.

4.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Version1 2025.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2025.

6.Al-Samkari H, et al. Haematologica. 2021;106(4):1148-1157. Published 2021 Apr 1.

7.罗普司亭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

8.Al-Samkari H, et al. ASCO Abstract 12007

9.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3937154?cond=NCT03937154&rank=1.

作者:歆语健康
Copyright © 2017 上海歆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7024312号-1|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歆语健康—上海歆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2-0087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我的关注我的收藏我的动态常见问题反馈建议我的客服分享推广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