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语健康发布于 3周前
收藏专家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是临床肿瘤学实践中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统计数据显示,接受化疗的实体瘤或血液系统肿瘤患者3个月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达13%-28%1。CTIT不仅增加出血风险,还可能迫使临床医生降低化疗剂量、延迟疗程甚至提前终止治疗,进而削弱抗肿瘤治疗的剂量密度与相对剂量强度,直接影响疾病控制与长期生存。在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快速发展的当下,CTIT的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临床管理难度也随之上升。
针对CTIT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支持治疗(如血小板输注)、药物剂量调整和延迟。但这些手段均存在明显局限:血小板输注疗效短暂,且伴随感染与免疫学风险;剂量调整虽能降低血小板减少风险,却往往需以牺牲抗肿瘤疗效为代价。因此,对于既往发生过CTIT的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降低复发风险、维持治疗连续性、保障临床疗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CTIT对抗肿瘤治疗连续性有什么影响?二级预防的目的是什么?

CTIT的最大危害不仅在于增加出血风险,更在于其对肿瘤治疗剂量强度和连续性的破坏。已有研究表明,化疗期间若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剂量削减或延迟,相对剂量强度(RDI)的降低会缩短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4。例如,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相对剂量强度(RDI)越高,生存率也相应越高5。因此,CTIT的管理目标不仅是纠正血小板减少,更要保障治疗计划的完整性。
常规管理手段在CTIT中的价值与局限性有哪些?

CTIT会引发一系列临床问题,其中化疗剂量调整与治疗延迟的问题尤为突出,且二者对疗效的负面影响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一项针对晚期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化疗剂量减少≥15%与死亡率显著相关(HR=1.94;95%CI:1.09-3.46)7。
目前,血小板输注是管理CTIT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血小板计数<10×109/L或出现临床出血的情况。但这一手段存在明显不足:疗效短暂且受供应限制,同时伴随输血反应及感染风险,部分患者还会因反复输注产生抗体而导致输注无效8。因此,传统手段虽在急性期控制中不可或缺,但在长期管理中存在明显局限。
罗普司亭在CTIT二级预防中有什么临床意义?

近年来,TPO-RAs的出现为CTIT管理带来突破性进展。罗普司亭作为一种IgG1 Fc片段与TPO受体结合肽的融合蛋白,可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9。多项研究证实了其在CTIT二级预防中的潜力:一项II期研究显示,因CTIT导致化疗剂量减少或延迟的患者,接受罗普司亭治疗后,3周内血小板计数达标的比例为85%。将其应用于二级预防时,仅6.8%的患者因CTIT复发出现化疗剂量减少或延迟10。安全性方面,罗普司亭在CTIT患者中总体耐受性良好。随着相关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罗普司亭在CTIT治疗及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认可。
老年患者CTIT的应对策略应如何制定?

临床实践中,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TIT)的风险显著高于年轻患者。这不仅与骨髓储备功能下降、肝肾功能减退直接相关,还与合并基础疾病及多药联用导致的毒性叠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75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是<75岁患者的1.72倍11,因此老年患者的CTIT二级预防尤为重要。传统手段如血小板输注,疗效短暂且伴随感染与免疫风险,长期维持效果有限。
而TPO受体激动剂(TPO-RAs),尤其是罗普司亭,逐渐展现出应用价值。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数据提示,罗普司亭能促进血小板恢复、减少输注需求,帮助患者维持化疗剂量强度2。对老年人而言,其皮下注射、剂量可调的特点也提升了临床操作性。但需注意,老年群体常合并血栓风险,临床应用时需密切监测。
CTIT二级预防的未来展望与规范化管理路径是什么?

CTIT的二级预防正从经验性支持逐步迈向循证化与规范化。2025版CSCO指南中,罗普司亭在治疗与二级预防中由III级推荐提升至II级推荐3,便是这一进程的重要体现。但当前证据多来自小样本研究或真实世界数据,仍需更高等级的循证支持,这一进程需通过系统化临床路径设计推动。
从临床路径层面,二级预防应纳入肿瘤全程管理体系:一是建立风险分层模型,早期识别高危人群;二是在既往发生CTIT的患者中规范应用罗普司亭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三是优化输血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将预防策略与肿瘤治疗计划同步设计,可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Gao A, et al. Discov Oncol. 2023;14(1):10. Published 2023 Jan 25.
2.Al-Samkari H, et al.Haematologica. 2021;106(4):1148-1157. Published 2021 Apr 1.
3.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2025
4.Lyman GH.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09;7(1):99-108.
5.Qi W, et al.Sci Rep. 2020;10(1):13241. Published 2020 Aug 6.
6.Le Rhun E, et al.Neurology. 2019;93(19):e1799-e1806.
7.Denduluri N, et al. Clin Breast Cancer. 2018;18(5):380-386.
8.Slichter SJ. 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 2007;21(4):697-vii.
9.Gilbert MM, et al.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20;14:1237-1250. Published 2020 Jul 22.
10.Soff GA, et al. J Clin Oncol. 2019;37(31):2892-2898.
11.Chen CY, et al. J Formos Med Assoc. 2020;119(10):1506-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