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医荟 - 欢迎加入,医药专家分享交流社区客服
首页关注
发布发布文章
搜索
[Perspective]仅1%重型再障合并TBD!详细版Flow-FISH助力诊断,轻度AA特异性可提升至94.6%
歆语健康发布于 3周前
添加收藏专家
作者导语

众所周知,端粒生物学疾病(TBD)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重要遗传病因之一,识别TBD对治疗策略选择至关重要——例如,免疫抑制治疗对免疫介导的AA有效,但对TBD相关AA无效。端粒长度检测通过流式细胞术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已成为支持TBD诊断的重要工具。

然而,临床上常用的“基础版”(仅检测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与“详细版”(增加4个淋巴细胞亚群)Flow-FISH检测,其在实际AA患者中的诊断性能尚不明确。本文基于《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2025年最新研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在年轻AA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差异,为临床精准分型提供依据。
研究概览:439例年轻患者回顾性
分析揭示TBD检出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至2022年间在德克萨斯儿童医院接受详细端粒Flow-FISH检测的439例患者,其中AA患者占56%(247例)。研究团队建立了独立于端粒长度的TBD综合评分系统,包含基因突变、典型临床特征和家族史三个维度。通过这一系统,共鉴定出23例(5.2%)TBD患者。

值得关注的是,TBD在不同严重程度AA中的分布差异显著:在轻度AA中占比高达9.7%,而在重度AA中仅占0.9%。这一分布特征提示临床医生,对于非典型或轻度AA患者应更加警惕TBD的可能性。研究还发现,在23例TBD患者中,16例携带致病/可能致病基因突变,4例虽无明确基因突变但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另有3例携带意义未明变异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这些数据为理解AA患者中TBD的真实患病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 1.研究中分析的受试者流程图

基础版 vs 详细版Flow-FISH:

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博弈

研究详细比较了两种诊断标准的效能:"淋巴细胞端粒长度<1st百分位"代表基础版检测,而"≥3个淋巴细胞亚群端粒长度<1st百分位"代表详细版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标准对所有AA亚型的TBD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00%,这意味着在本次研究队列中没有任何TBD病例被漏诊。

然而,在特异性方面,详细版检测展现出明显优势:在轻度AA患者中,特异性从91.4%提升至94.6%,阳性预测值从55.6%提升至66.7%。这种提升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TBD患病率较高的轻度AA人群中,能够更准确地区分真阳性与假阳性病例,避免不必要的后续检查。详细版检测通过分析 naïve T细胞、记忆 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四个淋巴细胞亚群的端粒长度,提供了更全面的端粒生物学状态评估,从而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图2. 重型、伴发及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MAA 和 mAA)患者白细胞亚群的端粒长度(TLs)分布
粒细胞端粒检测的局限性:
28%样本量不足限制其临床应用

尽管基础版检测方案包含粒细胞端粒长度分析,但本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28%的患者因粒细胞数量不足而无法获得有效检测数据。这一高缺失率严重限制了粒细胞端粒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进一步分析显示,即使在能够获得检测数据的样本中,联合淋巴细胞与粒细胞端粒长度也未能显著提升诊断性能。

特别是在轻度AA患者中,这种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反而出现下降趋势。粒细胞作为短寿命的终末分化细胞,其端粒长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炎症状态、感染和药物治疗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干扰其对TBD的诊断特异性。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决策中过度依赖粒细胞端粒长度作为诊断依据存在较大风险,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表1. 端粒生物学疾病(TBD)基因中不确定意义的变异、端粒长度(TL)检测的指征以及被归类为TBD的受试者的TL百分位分类。
临床启示:哪些AA患者应优先选择
详细版Flow-FISH?

基于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对不同临床表现的AA患者采取差异化的检测策略。对于轻度或中度AA患者,特别是那些伴有非典型特征(如皮肤指甲异常、肺纤维化等)或具有TBD家族史的个体,应优先选择详细版Flow-FISH检测。这种策略能够提高诊断特异性,为后续的基因检测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相比之下,对于典型的重度AA患者,由于其TBD患病率极低(本研究中小于1%),基础版检测已足以排除绝大多数TBD病例。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基础版检测可以避免因等待详细检测结果而延误紧急治疗,如免疫抑制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准备工作。这种分层检测策略既能确保诊断准确性,又能优化医疗资源利用,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

拓展阅读

除了Flow-FISH,基因检测在TBD诊断中亦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中,16例TBD患者携带致病/可能致病基因突变,涉及ACD、DKC1、TERT、TINF2等基因。然而,仍有部分临床诊断TBD患者未发现已知基因突变,提示存在尚未被识别的TBD相关基因。

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更多TBD相关基因被陆续发现,如RTEL1、PARN等。未来,结合端粒长度检测与多基因panel测序,有望进一步提升TBD的诊断率,并为家族遗传咨询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观点评述

本研究首次在大型真实世界队列中系统比较了基础版与详细版端粒Flow-FISH检测在年轻AA患者中的诊断性能。结果显示,详细版检测在轻度AA患者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有助于精准识别TBD并避免不必要的基因检测。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部分患者基因检测不完整、粒细胞数据缺失率高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全面性。

未来,随着更多TBD相关基因的发现和检测技术的优化,端粒长度检测在AA分层诊疗中的应用将更加精准。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基因信息,个体化选择检测策略,以实现早诊断、早干预,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DeCleene NF, et al.Br J Haemat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3, 2025.

2.Qi A, Zhou H, etal. J Clin Immunol. 2013;33(3):577–85. 25.

3.Babushok DV, etal. Am J Hematol. 2016;91(2):243–7. 26.

4.Shah YB, etal. Blood Adv. 2021;5(16):3216–26. 27.

作者:歆语健康
Copyright © 2017 上海歆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7024312号-1|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歆语健康—上海歆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2-0087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我的关注我的收藏我的动态常见问题反馈建议我的客服分享推广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