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医荟 - 欢迎加入,医药专家分享交流社区客服
首页关注
发布发布文章
搜索
[Perspective]EZH2抑制剂如何“唤醒”淋巴瘤免疫微环境?——增强CAR-T疗效的新机制
歆语健康发布于 3周前
添加收藏专家
作者导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近年来在CD19靶向的CAR-T细胞疗法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仅有约30%-40%的患者能实现长期完全缓解,多数患者仍面临复发或原发耐药的困境。这种异质性反应的背后,涉及肿瘤细胞内在低免疫原性、T细胞耗竭以及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等多重机制。

传统上认为,EZH2突变通过表观遗传沉默关键基因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并抑制MHC表达以削弱抗原呈递能力。但最新研究挑战了这一认知,一项发表于《Cancer Cell》的研究1揭示,EZH2抑制不仅可逆转肿瘤免疫逃逸,还能直接增强T细胞功能,从而显著提升T细胞免疫疗法的疗效。

值得关注的是,该团队构建了高度模拟人类FL和DLBCL遗传学与免疫学特征的同源小鼠模型,并利用体内双光子成像技术首次实时观察到EZH2抑制后CAR-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招募增加、结合时间延长、接触面积扩大。这些突破性证据不仅验证了联合策略的科学基础,也推动了两项临床试验(NCT05934838与NCT05994235)的启动,标志着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重要跨越。
EZH2抑制剂通过重编程免疫突触功能
增强淋巴瘤免疫原性

EZH2是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其功能获得性突变常见于生发中心来源的B细胞淋巴瘤,如FL和部分DLBCL。这类突变导致H3K27me3水平升高,进而沉默关键基因表达,使肿瘤细胞减少对T细胞帮助的依赖并逃避免疫监视。尽管EZH2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FL,但其是否影响免疫微环境尚不明确。

本研究发现,使用EZH2抑制剂处理后的淋巴瘤细胞虽未表现出直接的抗增殖效应,却显著增强了T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在存在T细胞的情况下,经EZH2抑制剂预处理的tFL-P6淋巴瘤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且CD8+T细胞数量增加、活化标志物CD44表达上调。进一步的活细胞成像证实,药物处理后淋巴瘤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接触时间延长,相互作用界面扩大。

转录组分析揭示,EZH2抑制广泛上调了与免疫突触相关的基因,包括黏附分子(Itgb7,Itga7)、共刺激配体(Cd86, Cd80, OX40L, ICOSL)以及趋化因子(Cxcl10, Ccl5)等。更重要的是,MHC I类和II类分子及其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基因(如Tap1, Psmb9)也显著上调。CUT&RUN实验证实,这些基因启动子区域的H3K27me3修饰水平显著降低,表明它们是EZH2的直接靶点。

尤为关键的是,即使在MHC-I阻断抗体存在下,经EZH2抑制剂预处理的淋巴瘤细胞仍能被OT-I CD8+ T细胞有效清除,提示其恢复的T细胞互作能力超越了经典MHC限制性识别路径。这一发现说明,EZH2抑制的核心作用并非直接杀伤肿瘤,而是“重新连接”肿瘤与免疫系统的对话桥梁。

图1:EZH2抑制剂作用机制

EZH2抑制显著提升CAR-T细胞疗效
机制涵盖招募、结合与持久性三方面

鉴于T细胞浸润与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研究人员进一步评估了EZH2抑制剂联合CAR-T或双特异性抗体的协同潜力。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小鼠tFL-P6模型还是人源PDX模型中,EZH2抑制剂预处理均显著增强了CD19 CAR-T细胞对淋巴瘤的杀伤能力,且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

体内双光子活体成像提供了直观证据:在接受CAR-T输注的小鼠中,经EZH2抑制剂预处理的淋巴瘤微环境中,CAR-T细胞的募集数量翻倍,与肿瘤细胞的平均结合时间显著延长,接触表面指数(SEI)亦明显提高。这表明EZH2抑制不仅改变了肿瘤细胞本身,还优化了CAR-T与其靶标的物理互动质量。

此外,联合治疗在多个动物模型中展现出强大抗肿瘤活性。例如,在C57BL/6小鼠中,单独使用CAR-T或EZH2抑制剂仅延缓疾病进展,而两者联用则实现了完全生存与肿瘤排斥;在NSG小鼠携带OCI-LY7细胞的模型中,伐美妥司他(EZH1/2抑制剂)联合CAR-T也显著改善了肿瘤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该效应不受EZH2突变状态影响。在通过CRISPR-Cas9构建的同基因DLBCL细胞系中,无论EZH2为野生型或突变型,EZH2抑制剂均能增强CAR-T杀伤效果,提示其适用范围可能更广,不仅限于EZH2突变人群。
EZH2抑制防止T细胞耗竭,促进记忆表型形成
且不影响患者T细胞功能

除了改变肿瘤微环境,EZH2抑制对T细胞自身的调控作用同样关键。已有研究表明,EZH2参与调节调节性T细胞(Treg)维持、效应T细胞扩增及CD8+ T细胞记忆分化。本研究发现,预先接受EZH2抑制剂处理的小鼠来源CAR-T细胞在体内外均表现出更强的扩增能力和持续性。

流式分析显示,经药物处理的CAR-T细胞中终末耗竭PD1+CD38+CD8+ 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同时干细胞样前体耗竭T细胞(CXCR5+)增多,记忆/效应比值趋势上升。功能检测进一步发现,这些CAR-T细胞分泌短效效应因子(如GM-CSF、IFNγ、IL-6)减少,而与记忆T细胞相关的IL-2和TNFα分泌增加,提示其向长寿记忆表型偏移。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收集了7名接受EZH2抑制剂治疗的B-NHL患者治疗前后血样,发现其CD8+ T细胞中初始和记忆/效应比例显著升高,且后续CAR-T制造过程中的激活、转导效率及分化状态均未受影响。这表明临床剂量下的EZH2抑制不会损害患者T细胞功能,反而可能为其后续接受CAR-T治疗创造更有利的免疫基础。

因此,EZH2抑制兼具“双向优化”优势:一方面使肿瘤更易被识别(增强免疫原性),另一方面使T细胞更具战斗力(防止耗竭、促进记忆)。

拓展阅读

一项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前研究2,旨在解决EZH2抑制剂单药治疗中部分患者响应有限、且对DLBCL疗效不佳的临床痛点。研究团队在对EZH2抑制剂不敏感的B淋巴瘤细胞系(U-698-M)中,开展了针对1387个表观调控基因的CRISPR/Cas9敲除筛选,最终锁定组蛋白甲基转移酶DOT1L为关键协同靶点,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EZH2与DOT1L抑制剂联合治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机制层面,联合治疗通过三重途径起效:一是表观遗传协同调控,EZH2抑制减少H3K27me3以解除PRDM1、CD138等浆细胞分化基因抑制,DOT1L抑制减少H3K79me2以下调MYC、E2F1等细胞周期基因,同时上调CDKN1A/p21阻断增殖;二是免疫微环境重塑,激活IRF7、CIITA等干扰素通路基因,恢复EZH2突变型细胞中MHCI/II抗原呈递基因低表达,改善肿瘤免疫逃逸;三是协同诱导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及肿瘤细胞凋亡。

疗效验证方面,体外在多株EZH2突变/野生型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DLBCL(GCB-DLBCL)细胞系中展现强效协同抗增殖作用;体内SU-DHL-4异种移植模型中,联合治疗显著缩瘤、延长生存期且无明显毒性;人B淋巴瘤PDX衍生细胞系(EZH2突变型NY-DB-KD、野生型NY-DB-RN)中,验证其上调MHC基因、提升浆细胞标志物CD138阳性率的效果,最终为突破EZH2抑制剂单药耐药、扩大治疗获益人群提供关键临床前依据。

图2:EZH2抑制剂和DOT1L抑制剂在GCB-DLBCL的协同作用
观点评述

本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EZH2抑制剂在淋巴瘤免疫治疗中的双重增效机制:一是通过去抑制免疫突触相关基因,增强肿瘤免疫原性;二是通过调控T细胞分化命运,防止耗竭并促进记忆形成。这一发现打破了“靶向药物仅作用于肿瘤细胞”的传统思维,凸显了表观遗传药物在重塑整个抗肿瘤免疫生态中的独特价值。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该效应独立于EZH2突变状态,意味着更多非突变患者也可能从中受益。此外,临床前数据已迅速转化为两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NCT05934838和NCT05994235),体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高效闭环。

展望未来,EZH2抑制剂有望成为T细胞免疫疗法的重要“伴侣药物”。随着更多组合策略(如联合PD-1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疫苗等)的探索,我们或许将迎来一个“表观+免疫”协同攻坚淋巴瘤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Isshiki Y, et al. Cancer Cell. 2025;43(1):49-68.e9.

2.Nguyen VTM, et al. Blood. 2025;145(24):2873-2886.
作者:歆语健康
Copyright © 2017 上海歆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7024312号-1|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歆语健康—上海歆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2-0087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我的关注我的收藏我的动态常见问题反馈建议我的客服分享推广设置